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

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 冬病夏治的中医疗法

时间:2021-07-15点击:

冬病夏治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是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观点的具体诠释。冬病是指属于寒证、虚证这类在冬季会加重的病症。7月中旬至8月下旬,是我国气候最热的三伏天,而此时体内阳气最盛、病邪最虚弱、全身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同时,这段时间机体气血充盈、经脉之气流畅、穴位敏感,是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最佳时期,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冬病夏治疗法指在夏季针对冬日多发疾病,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以养足阳气,抵御邪气。常用方式包括三伏贴、针刺、艾灸、穴位注射、拔罐、中药汤剂等。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夏天体内阳气旺盛,气血充足,并于三伏季节到达最高峰值,此时皮温最高,经络最为畅达,可利用这一时机运用阳性药物治疗虚寒型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并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针刺 

针刺治未病可根据不同年龄段施刺,如在婴幼儿期给予针刺以增强体质,人至中年针刺以扶助正气,人至老年针刺以延年益寿。针刺治未病还体现在对疾病的干预时机,在合适的病情发展阶段,给予针刺以扶正祛邪,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针刺防治疾病的范围与中药汤剂相似,且由于针刺的不良作用小,在临床中推广最为广泛。

艾灸 

艾灸具有温阳散寒作用,尤适用于虚寒性疾病,艾灸“治未病”辨证思维体现在对疾病辨证施灸,如对中风的分期灸治;注重保养脾胃,若素体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易成宿食腐食致胃胀,灸脾、胃俞等穴,既生胃气,又助脾消食,可健脾壮胃,尤宜食纳不佳、面色萎黄、脾虚乏力等脾胃病者;对于中气下陷,脱肛便溏者,宜灸气海以补中益气;注重保养元气,元气为人生之本,常选气海灸、百会灸、神阙灸等以补养之,使元气充盛,身体强健;注重调护心肾,“百病皆生于肾,心劳生百病”,而和神气可养心,护丹田可养肾。针对脾胃虚弱的患者,极易出现腹泻等疾病,艾灸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起到温阳健脾的作用。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在穴位选用中西药物,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入有关腧穴,即针刺、穴位、药物综合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临床上常对足三里穴位注射中成药黄芪注射液以提高人体正气抵御外邪。穴位注射将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通过针刺改善循环,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以及穴位本身的局部调节,在未病之时强身保健,将病之时扶助正气,在已病之时抵御外邪,作为“治未病”颇具成效、简单易行、高效率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穴位注射也常用于膝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拔罐 

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情志出现的痰饮、瘀血、水湿、毒热等邪气滞留于人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拔罐”是通过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作用于经穴,引导充足的气血到达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病方法。拔罐法适用的疾病种类繁多,如感冒出现的身重酸痛,哮证出现的咳嗽喘满,胃痛出现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都可以通过拔罐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使气血运行通畅,恢复人体机能。不仅适用于已病之时,对于未病之时,通过拔罐疗法亦以解除人体疲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中药汤剂 

人体五脏之气顺应四时季节更替而出现生长消亡,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来调节五脏之气,可激发脏腑功能,防治五脏内生之疾。夏日阳气浮表,出现动则汗出、口干少津,可用香薷、佩兰之类顺应夏日浮表之气。中药汤剂在冬病夏治中防治疾病的范围极广,如内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顽固性咳嗽;儿科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外科的过敏性皮肤疾病等,均可辨证论治。

冬病夏治的理论既是养生保健的法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和预防观的体现,顾护正气对于“治未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市五院义诊小分队开展中医药文化义诊进社区宣传活动

下一篇:西安市王氏风湿病科中医学术流派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