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机体对抗感染、组织损伤等的一种免疫反应,由于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免疫物质和凝血因子等聚集,环氧合酶COX2激活,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四大症状。
那么,有了炎症,怎么办呢?那就用消炎药呗。说到“消炎药”,相信大家伙第一反应都是“抗生素”吧。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消炎药”其实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名词,在约定俗成的概念里,“消炎药”是指抗生素。
老百姓常把“感染”和“炎症”混为一谈。事实上,感染的确可以引起“感染性”炎症,比如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感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炎症都是感染引起来的,比如风湿科常反复说的自身免疫性炎症,这种炎症往往与感染并不相关。因此,感染可以引起炎症,但是炎症并不一定都是感染引起的。
抗生素只对“细菌性的感染”有效,对一些非细菌性的感染(比如病毒感染等)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而对于一些非感染性的炎症,抗生素就更谈不上所谓治疗效果了。
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城池,免疫系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感染就相当于敌军攻城,硝烟弥漫之地就是炎症所在之处,敌军来势汹汹,我们可以请求援军“抗生素”里应外合消灭。
而自身免疫性炎症就好比城外无敌军来犯,但城内军队不认识自己人了,自相残杀了。没有敌军,援军没有目标,自然无仗可打。
那面对自身免疫性炎症,医生常开具的“抗炎药”是什么呢?
非甾体抗炎药
临床中经常用到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依托考昔都属于非甾体类药物,他们共同的作用是解热、镇痛、抗炎。
非甾体药物具有镇痛的作用,但我们更喜欢称其为抗炎药,而不是“止痛药”。简单直观理解的话,这类药物起效是由于控制炎症,从而起到止痛、镇痛的作用,而并非单纯的止痛。因此与吗啡、可待因、曲马多等止痛药完全不同,不会产生依赖和成瘾性。
非甾体药物有副作用吗?怎么选择呢?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靶标都是环氧合酶(COX)。通过抑制COX,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而起到抗炎作用的。环氧合酶COX在人体中有两种亚型COX-1和COX-2。引起炎症反应的主要是COX-2,而COX-1存在于人体组织,维护了相应器官的功能具有生理作用。
传统NSAIDs同时抑制COX-1和COX-2,包括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等都在此列。
新型NSAIDs,如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则选择性的抑制COX-2,而对COX-1只在较大剂量时抑制或无明显影响。
如何降低NSAIDs副作用发生率?
(1)在临床应用中,应避免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NSAIDs类药物。
(2)存在胃肠道不适或消化性溃疡者,优先选择COX-2抑制剂而非传统NSAIDs,必要时加用胃药。
(3)对于仅有心血管高风险,而无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考虑优先使用萘普生。
(4)NSAIDs具有封顶效应,应避免超剂量用药。过量用药,疗效不增加,但是副作用会显著增加。
(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避免长时间大量用药。比如,痛风的患者治疗应立足于血尿酸的控制减少痛风发作,而不是长期以 NSAIDs。又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应立足于抗风湿药和/或生物制剂对病情的控制,而减少对NSAIDs的依赖。再比如,骨关节炎的治疗,也可以考虑使用病情改善药物及关节腔注射药物等。